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太极拳之松胯 太极拳养生问答

传统杨式正弓步实腿屈膝程度的探讨
“所弓之膝不超过脚尖”是正弓步实腿屈膝的常规要求 , 拳友都知晓 , 似乎无须探讨 。 但对传统杨式这句领却有探讨之必要 。 这是因为传统杨式拳含有持击的要求 , 拳架的变化应轻灵、省时 , 故常需实腿碾转 。 为了易于实腿碾转就对弓腿屈膝程度有个科学的要求 。 经过自我实践 , 越来越感到上述“所弓之膝不超过脚尖”之言并不确切 , 需要探讨之 。
1、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文中指出“两腿宜分虚实 , ......所谓虚者 , 其势仍未断 , 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 。 所谓实者 , 确实而已 , 非用劲过分 , 用力过猛之谓 。 故腿曲至垂直为准 , 逾此谓之过劲 , 身驱前仆即失中正之势 。 ”而观看杨师《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著作中之拳照 , 可以确实感受到其上述之言 , 凡拳照中的正弓步屈膝时小腿垂地 , 脚跟与一条垂线上 。
2、要有利于实腿碾转和保护膝关节
从《杨氏拳“单鞭”时两脚承重比例的实验》情况来分析 , 在正常的步姿下 , “小腿垂直”之脚约承受体重之六成;虚腿之脚约承受体重之四成 。 当弓腿之膝尖由“小腿生直”而前冲到与脚尖齐时 , 实腿之脚将增加承重5~6公斤 , 承受体重之比例将由56%上升到65% 。 显然 , “小腿垂直”时 , 脚受的重量较小 , 重心偏于脚跟 , 有利于实腿碾转 。 同时 , 从膝关节的结构来讲 , “小腿垂直”时 , 膝关节受力不大 , 不会引起关节的劳损 。
综合上述情况 , 我结合自己的习拳体会 ,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正弓步时所弓之膝应该前不超过该脚的脚拇指根 , 后以胫骨垂地 , 这样一个范围较为合理
浅谈陈氏太极拳的健身 陈连勇
陈氏太极拳不但具有强大的技击性能 , 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养生健身价值 , 要练好陈氏太极拳 , 首先要对陈氏太极拳在健身方面的重要价值有足够的认识 , 这样才能把握练习太极拳的根本目的 , 使你早日步入陈氏太极拳这门艺术的殿堂 。
众所周知 ,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 , 由陈氏九世陈王庭创编于明末清初 , 他巧妙地将中国古老的导引吐纳术与传统中医学原理用技击相结合 , 创编了刚柔相济 , 不丢不顶 , 老少皆宜的太极拳 。 整套拳形神兼备 , 内外兼修 , 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 , 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的完美结合 。
笔者就多年来练习陈氏太极拳中健身方面的一些粗浅的认识略述如下 , 仅供同道们参考 。
1、陈氏太极拳中的阴阳练法促使人体身心平衡 。
陈氏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 , 要求逢上必下 , 既有上升之劲 , 必有下沉之劲 。 如右金鸡独立 , 左手上升、上托 , 左膝上提 , 腰胯必须松沉 , 右膝必须再屈 , 收腹吸气 , 脚趾下抓 。 又如掩手肱拳跳跃练法 , 必须是手臂腿脚上升腾空 , 而中躯部分(包括腰胯)必须下沉 , 做到升中有沉 , 轻沉兼备 , 也就是说每个动作当中 , 必须有阴也有阳 , 或者阳中有阴 , 阴中有阳 , 有刚有柔 , 有快有慢 , 刚柔相济 , 阴阳对称 , 通过练习 , 以达到调整人体肢体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 。 特别是陈氏太极拳主张性命双修 , 既练体又练性 , 以达到身心平衡 , 陈氏太极拳这样的练法 , 首先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
2、陈氏太极拳中练习过程中要求气沉丹田和长久练习后丹田内转 , 使人体的脏腑自我按摩 , 尤使小腹内的性腺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