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珍先生论松活弹抖 何谓“揽雀尾”?

关于“揽雀尾” , 有不少美丽的传说 ,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 , 莫过于《大极拳使用法》中一篇叫《杨禄禅先师轶事》的文章 , 其中有一段精彩描写:“有飞燕入帘 , 低绕近身 , 即起手速抄之 , 顾谓僧曰 , 此鸟驯就人 , 聊与为戏何如 , 辄承以右掌而左手抚之 , 旋纵使去 , 燕振翼拟起 , 师微将掌忽隐忽现 , 燕不能飞去” 。
此类颇俱文学色彩的故事 , 练的人几乎人人皆知 , 不少人且深信不疑 , 于是后来便有人认真起来 , 将揽雀尾解释为“将对方手臂比作雀鸟头尾” , “取两手持雀头尾 , 而随其旋转上下之意 , 一名揽雀尾” 。
然而 , 随着的普及交流 , 人们知道太极拳不仅有杨式、吴式 , 还有陈式、武式、孙式等 。 在陈式、武式、孙式中不叫揽雀尾 , 叫懒扎衣 。 这懒扎衣的名称出自陈式 , 早于杨式揽雀尾 。 如果杨式因先师摸了燕雀的尾巴而称“揽雀尾” , 那么 , 陈式最初用懒扎衣又该有什么传说和轶事呢?有人这样解释:当年陈长兴与人交手或行工走架时 , 总是先懒洋洋地将衣服扎起来再动手 , 所以叫懒扎衣 。
后来 , 随着李亦备太极拳谱手稿真迹公开 , 人们看到“十三势架”拳式名称中只有“懒扎衣” , 这样 , 如何使揽雀尾和懒扎衣和谐一致地联系起来 , 成了摆在众多研究者面前的一道不易解决的难题 。 有人提出“揽雀尾可能是懒扎衣的音转”的说法 。 此说很快就得到太极拳界普遍认可 。
可以肯定 , 如果单纯从方言的语音和古今语音变化的角度看 , 揽与懒、尾与衣确是可以用音转说解释的 。 可是 , 单纯从语音接近的角度解释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说明地域方言口音不同而把揽与懒、尾与衣写成别的字或近音字吗?更何况“雀”在语音上与“扎”怎么转 , 是不是三个字转了俩 , 剩一个就随它去?如果不能随它去又怎么办?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将它们转到一起 。
那么 , 揽雀尾和懒扎衣到底有没有关系 , 它们是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学习并解释任何拳种的拳式 , 必须首先弄清拳式的特点和内在的技义 。 其次 , 要知道过去拳谱记载叁式字称的特点又万法 。 如果再能掌握或了解一些拳式的产生和演变史就更好了 。 一旦背离了拳式的特点及其内在的技义 , 又不了解过去拳谱记载拳式名称的特点和方法 , 就不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陷入越想讲清越讲不清的尴尬境地 。
笔者认大 , 揽雀尾的命名与杨家早先所传拳式相关 , 它首先是说明这个拳式本身技法特征的 , 只不过这种说明并非直说 , 而是暗含在名称之中 。 杨家早先的揽雀尾跟现在流行的打法不同 。 现在流行的杨式揽雀尾 , 是先用外掤 , 然后捋按 , 接着用挤 。 这个打法是杨澄甫在家传拳式的基础上 , 为了普及而简化的一种打法 , 它突出了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 即沾黏连随 , 亦即掤捋挤按 。
我们说过 , 太极拳是用沾黏连随来表现十三势的、以发掷抛劲为主的内功型近身短打拳 。 用这个标准来指导现在流行的杨式揽雀尾 , 可以看出 , 它强调了四正势法的应毛(即掤捋挤按) , 弱化了四隅势法(即采挒肘靠) 。 而揽雀尾一式 , 在太极拳中素有母拳之称 , 其义就在于此式的杨式传统老架子中包含了十三势全部势法;从拳法上讲 , 它还包含头、肩、肘、手、胯、膝、足等七拳的打法然而 , 目前能比较充分体现十三势全部势法的揽雀尾 , 主要是吴式太极拳的传统老架子 , 要分析探讨揽雀尾的命名和技义的关系 , 只好解剖吴式的揽雀尾了 。
吴式传统老架的揽雀尾 , 其上式用的是顺步内掤 。 内掤含“揽”义 , 是向内的动作 , 有“搂”的意思 , 目的是使对方靠近自己 。 同时 , 内棚也是一种化法 。 现在流行的杨式揽雀尾上式用的是顺步外棚 , 外棚是“拦” , 拦是向外阻挡的动作 。 揽和拦 , 虽然语音接近 , 但技法不同 。 外掤又可称反掤(其实方向位置有不同) 。 在传统老架揽雀尾中 , 现在的杨式揽雀尾恰好是第二个圈的前半部分 , 是正与隅交接之处 , 最易变化 , 只要用得好 , 在打法上比内棚更凶 。 可以看出杨澄甫对揽雀尾的改动不仅有技法根据 , 而且符合《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 , 上下相随人难进”的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