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胸有成竹是谁,胸有成竹是谁的主人公


“胸有成竹”是哪一位画家的故事?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北宋画家文同 。
成竹:完整的竹子 。
胸:心里 。
胸有成竹 
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基本释义: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
出 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
近义词:心照不宣 、急中生智、 大刀阔斧、 成竹在胸 、胸中有数、 计上心头 、心中有数 。
反义词:束手无策、 心中无数 、胸中无数、 不知所措 。
文同(1018~1079年), 字与可, 人称石室先生 。 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 。 著名画家、诗人 。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 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 未到任而卒, 享年61岁 。
扩展资料:
典故故事
北宋时候,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 不管是春夏秋冬, 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 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 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 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 。
有一回, 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 爬上山坡, 走进竹林 。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 弯腰点头, 摇来晃去 。 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吹雨打的姿势记在心头 。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 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 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 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 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 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 所以画起竹子来, 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 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 早已胸有成竹了 。 ”
参考链接: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文同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

【成语解释】:

成竹:完整的竹子;胸:心里 。 原指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 后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盘的考虑和谋划 。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答案是什么是谁 这个成语来自与苏轼的一篇文章

[古文《胸有成竹》(苏轼)

原文

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 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生而有之也 。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 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俗画者, 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 。 与可之教予如此 。 予不能然也, 而心识其所以然 。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 而不能然者, 内外不一, 心手不相应, 不学之过也 。 故凡有见于中, 而操之不熟者, 平居自视了然, 而临时忽焉丧之, 岂独竹乎?子由③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 解牛者也, 而养生者取之;轮扁, 斫轮者也, 而读书者与之 。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 故得其意而已 。 若予者, 岂独得其意, 并得其法 。
与可画竹, 初不自贵生 。 四方之人, 持缣素而请者, 足相蹑于其门 。 与可厌之, 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 以为口实 。 及与可自洋州还, 而予为徐州 。 与可以书遗予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 近在彭城④, 可往求之 。 ’袜材当萃于子矣 。 ”书尾复写一诗, 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 扫取⑤寒梢万尺长 。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 当用绢二百五十匹, 知公倦于笔砚, 愿得此绢而已 。 ”与可无以答, 则曰:“吾言亡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 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 月落庭空影许长 。 ”与可笑曰:“苏子辩矣, 然二百五十匹绢,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谷偃竹》遗余曰:“此竹数尺耳, 英才而有万尺之势 。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篷, 斤斧何曾赦箨龙⑥ 。 料得清贫馋太守⑦, 渭滨千亩在胸中 。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烧笋晚食, 发函得诗, 失笑喷饭满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