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就太极内功强大暴发力-马权友 太极拳怎样才算打好了-马权友

练好有怎样的身体、心理状态呢?就是要有一种“状态” 。 王宗岳认为,“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 ”这是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 。 “太极状态”是一种动与不动之间的临界状态,一开一动生出阴阳,一合一静回归无极,“无极”生“太极” 。 这就是“太极” 。
富有哲学思想,是高雅的人体文化,是中国的“国粹” 。 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沉匀慢,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静似泰山巍峨,动如行云流水 。 打好太极拳可以感受其艺术的高雅,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让身心健康 。 那么,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身型要中正
1、头要虚领顶劲,下巴内收 。
头往上顶,是为了防止头乱晃的,是意念控制,不要用力往上顶,否则就违反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 。 下巴内收是为了防止头上顶了,而出现脸后仰现象,这就要求后脖子贴衣领 。
2、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 。 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
3、含胸拔背,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 。
含胸拔背是为了防止开得太很,使太极拳打得不仅不美,而且实战中会让人钻进你的身体“大本营” 。 含胸不是猫腰,而是打拳时两手臂前送里合,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 。 这个特点在太极竞技推手中作用很大,合得住是胜的保障 。 陈兆奎就说,谁先合得住,谁先赢 。
4、腋下旋空,有夹鸡蛋的感觉 。
腋下旋空是为了防止丢掉棚劲,打太极拳时始终要有棚劲,这种棚劲也是用意不用力的 。 腋下不旋空,腋下就夹死,就会违反太极圆活的特点,实战中缺乏防御的作用 。 这就要求太极拳运动时我们的腋下要有一种夹鸡蛋的感觉 。
5、松胯圆裆,两膝内合
松胯圆裆是太极拳沉稳的保障 。 能松胯,身体才会下沉,下沉才会身稳,这是相辅相成的 。 两膝内合是为了防止出现“角裆”角裆力点不稳,与圆裆背道而驰 。 这里说明一下“塌腰”问题,如果打拳时往前塌,是偷懒的表现,这与太极拳要求后撑命门是相违背的 。 我们所说的打太极拳要“塌腰”,是指腰松往下塌,与松胯是一致的 。
二、气沉丹田,后撑命门 。
中国无论是何门何派何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气沉丹田 。 什么是气沉丹田,有不同的理解 。 有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气沉前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三指处 。 我认为气沉丹田不仅是指气沉前下丹田,还要气沉于后丹田,也就是把命门撑起来 。 实际上,气沉前下丹田只是为了意守丹田,养气 。 而气沉后丹田则是为了用气,气沉后丹田时,你感觉腰部混圆,力量很大,打起拳来就会轻灵沉稳,若是实战会有爆发力,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表现 。 因此,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能够做到气沉前下丹田,就算入了太极拳的大门,而气沉后丹田,撑起命门,让后腰鼓起来,才算登上了太极拳的高级学府 。
三、内外相合,身心合一 。
内外相合,身心合一,是太极拳外三合和内三合的统一 。
【如何练就太极内功强大暴发力-马权友 太极拳怎样才算打好了-马权友】 外三合,即打太极拳时,身架中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 在一般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正所谓上下相随 。 练好太极拳的外三合非常重要,有了外三合,拳架外观才漂亮,也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前提 。

推荐阅读